首页 > 印刷博物馆 > 源远流长的印刷术 > 清代印刷 > 清代民间的活字版印刷    

 
  印刷术的起源
  最早的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展和传播
  活字印刷开创新时代
  明代印刷的全面发展
  古代印刷技术的转折
  ——清代印刷

  近代印刷术
  从现在走向未来
 

 

  自宋代毕升于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发明活字版印刷后历经宋、西夏、元等数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应用与发展,到了明代,我国古代的活字版技术,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各种材料都有使用,技术和工艺已齐备。到了清代,只是仿用前代的工艺方法,虽有改进,但没有较大的创新。

  清代的最大的特点是政府积极使用活字版印书,雍正四年(公元1728年),用铜活字排印了大部头书《古今图书集成》,共刻铸铜活字二十多万个。乾隆年间,武英殿又刻制木活字十五万多,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政府大规模使用活字版印书的行为,对于民间活字版的推广和使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木活字版印刷在民间的使用
      

  由于乾隆皇帝为木活字取了聚珍版的雅名,提倡用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因此,民间闻风而起,纷纷效仿。其木活字印刷在民间的广泛使用,大大超过了元明时代。

《红楼梦》

  民间木活字印本,影响较大的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萃文书屋排印的清曹雪芹、高鹗续《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书前有图赞二十四叶及图赞序文为刻版,封面题刻“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萃文书屋”,卷末题“萃文书屋藏版”。

  嘉庆年间活字印本的代表,有:嘉庆十年(1805年)周氏易安书屋排印的《甫里逸诗》二卷、《假年录》四卷(卷三题《甫里遗文》又分上中下)、《甫里闻见集》一卷;昆山陈元模编辑的《淞南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吴淑骐企瑶山馆排印明黄端伯撰《瑶光阁集》;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张金吾爱日精庐排印的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道光时期的活字印本,有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安晁氏活字排印曹溶编、陶越增订的《学海类编》丛书。收录古今书籍四百二十多种。此外,还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崇敬堂排印的清华恕撰《燕香居诗稿》;道光三十年(1850年)金陵甘氏津逮楼排印的清黄鸿沐辑《帝里明代人文略》。

  咸丰、同治期间,因经济、文化事业衰退,印书业受到影响,不仅印书数量较少,而且工料粗糙,质量不高。

  光绪、宣统时期,已到了清代晚期,距今较近,活字印本的流传也比较多了。民间私坊印书有:吴江陆同寿排印的陆文衡撰《啬庵随笔》六卷、末一卷;昆陵汇珍楼排印江阴夏敬渠《野臾曝言》二十卷,一百五十二回;常熟赵氏印旧虞山赵士春《保闲堂集》二十六卷;会稽董氏取斯堂排印陈洪绶《宝纶堂集》十卷、拾遗一卷;江苏存古学堂排印吴县曹之忠《孝经学》七卷;文则楼排印鄞县陈仅《群经质》二卷;瘦影山房排印的《徐霞客游记》以及江苏有古学堂排印《经学文钞》、苏州文学山房排印的莫友芝撰《持静斋藏书纪要》等等。北京的书坊大多采用木活字排印通俗文学书籍,以隆福寺街的聚珍堂书坊最为典型,排印了许多鼓词、小说。自兼发行,流传很广。流传至今的如光绪二年(1876年)排印的王希廉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光绪三年(1877年)排印的二十回本《济公传》;光绪五年(1879年)排印的石玉昆的《忠烈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光绪六年(1880年)排印燕北闲人评《儿女英雄传》四十回;光绪七年(1881年)排印贾凫西的《历代史略鼓词》。其所印《儿女英雄传》、《醉菩提》都附有活字本排印书目。

  总之,木活字印刷,在清代民间也有较大的发展,地区渐渐普遍起来,印刷内容十分广泛。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