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

 

海洋揽胜

 
      

龙宫探宝

 
    

人类与海

   

海的儿女

    

 

 

有话要说

 
   

相关资源

 

 
 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信息网
 中国海洋报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博物馆 > 龙宫探宝 > 探索海洋奥秘 > 近代海洋考察   

  
     

海洋考察时代

  18、19世纪,近代海洋科学考察开始兴起。 18世纪以后的海洋探险逐步开展了对海洋环境和资源的初步观测,如测温、测深、采水、采集海洋生物和底质样品等,因而可以称为海洋考察更确切。但这一阶段的海洋考察,其研究内容是零星的,涉及的海洋空间也是局部的。直到17世纪人们还普遍认为只有表面海水是咸的。1673年,波义耳发表了他研究海水浓度的著名论文,指出所有深度的海水都含有盐分,从而改变了当时认为只有表面海水是咸的流行看法。 1772年,拉瓦锡通过化学分析,发现海水中含有多种碳酸盐、钠盐、镁盐等成分。到1865年,人们已经从海水中分析出了27种元素。

考察人员在施放采水器

用塔纳声波定位仪探测
海洋的深度

  18世纪,著名的库克船长进行了三次探险航行。他在南太平洋发现了社会群岛,并到过南极圈以南和白令海。他是第一个精确测量经纬度的探险家。 1839一1843年,英国人罗斯爵士领导了著名的环绕南极的探险航行,当他航行到南大西洋时,用绳子测得了2425英特(4432.9米)的深度记录。罗斯也因此被称为大洋精确测深第一人。在19世纪,进行海洋测深的器具主要是麻绳和铅锤。麻绳的伸缩性较大,影响测深精度,所以,后来麻绳又被钢丝绳所替代。1854年,美国海军见习官布鲁克发明了可以精确确定重锤触底时刻的装置(即在测深的末端加上能分离的重物,当绳端触底时自动脱落),从此以后,测深的精确性才有了保证。这种比较原始的测深方法,在几千米深的大洋每测一次深度就得花几小时,所以直到1923年全世界仅仅积累约1.5万个大洋测深记录,人们还认为大洋底的形态是平缓而单调的。由于缺乏深海抛锚技术,大洋测流比测温和采水更困难。因此,深海直接测流的资料很少,当时主要利用航海日记资料来了解海流知识。据此,弗兰克林1770年发表了湾流图。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海军军官默利广泛收集了以往的航海日记资料,编纂出版了大西洋海面风场和海流图,于1855年出版了《海洋自然地理》一书。书中对他所编的风场和流场做出了解释。他根据海洋中温度和盐度不均匀的事实认为,密度差异是形成海流的一个原因。该书被公认为当时海洋学的一本重要著作。  

“挑战者”号科学家在用拖网采集海底生物

  除了测深以外,人们还对测温进行了探索。西克斯发明了一种老式温度计。它可对最高、最低温度进行测量,以此可以测量海水表面以下的水温。俄国“希望”号和“涅瓦”号于1803-1806年环球航行中所用的就是这种温度计,测温的最大深度为336米。到19世纪40年代,测温深度已经超过2000米,到19世纪60年代末已达到4000米。通过当时多次的温度观测,发现大洋温度随深度逐渐降低,水温在深层降到l℃左右,在高纬地区的深层可达到0℃左右。这样,长期流传的认为大洋深处充满4℃海水的错误观点被摒弃了,并且初步揭示了海洋温度空间变化的复杂性。1874年,英国人制成了颠倒式温度计,这是海洋测温技术的重大革新,它大大提高了海洋测温的精度。现代的颠倒温度计就是在此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直到19世纪初才比较快地发展起来,而且主要限于浅海和大洋表层的生物采集和分类。 1840年,福布斯首先开始了海洋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他发现生物种类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提出在海面300英寻(约600米)以下没有动物存在。这样的论点在当时是很自然的,因为既然深层海水被认为是停止不动的,其溶解氧将因得不到补充而消耗殆尽;另外估计动物也难以承受深层海水的高压环境。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福布斯的观点深信不疑。后来由于多次从海洋深处发现动物,他的这种论点才开始动摇。 30多年后,由于“挑战者”号环球考察的成功,才使大家最终放弃了这个错误观点。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