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科学界各领域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学术成果是什么?

作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李风煜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取得了许多不凡的成绩。那么,有哪些学术成果是接近诺贝尔奖级别的呢?李风煜总结了王中林、邓青云和施一公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他自己的回答。
  王中林(美籍华人):发明了世界上首台纳米发电机(nanogenerator)(见引文Z. L. Wang , J.H. Song , Piez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Basedon Zinc Oxide Nanowire Arrays , Science2006 ,312 , 242,),实现了用单根纳米线氧化锌实现了从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化,为发展微能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他利用这种纳米材料制备压电器件,可以成功的周围极小的能源如风能、超声、生物的机械运动转换为极大的电压输出,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完全由环境能源支持的微纳电子器件工作模式。压电器件输出电压高,但有个缺点就是内阻较大,因为实际能用于发电的功率较小,为了解决这问题,近年来开始利用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的原理,成功研制出柔性摩擦电发电机以及基于该原理的透明摩擦电发电机兼高性能压力传感。今年获得汤森路透集团2015年度引文桂冠奖,诺奖呼声很高啊。
  邓青云(美籍华人):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之父,发现了OLDE,并在发展OLED显示技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4年日本的三位科学家因“发明的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带来了明亮而节能的白色光源”。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相比较使用金属材料的作为发光材料的LED, OLED使用的是有机物材料,可以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因而OLED显示屏幕可以做得更轻更薄,可视角度更大,并且能够显著节省电能,对于发展柔性超薄的显示器具有重要意义,也因此获得了仅次于诺奖的沃尔夫化学奖。近年来,邓教授也投入很多精力致力于实现OLED与企业的合作,比如三星。但相比于现在常用的LCD(液晶显示),仍然在成本上不占优势,因而OLED的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
  施一公:提高了人类对基因剪接体的认识精度,并首次在近原子分辨率上看到了剪接体的细节,因而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和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核糖核酸)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从而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在分子机理的研究上大幅度向前推进,为研究老年痴呆症发病机理,开发高效药物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是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最好的科研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