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网红”涠洲岛,这里有一份特别的行前手册
发布时间:2022-11-21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地星引力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位于广西北海的涠洲岛,是最近这些年的网红旅游目的地。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岛子红了,自然评价也两极分化得严重。

  许多人在犹豫,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虽然最后的选择,还是得看你自己,但这篇文章,将回归本质,讲一讲这座岛的演化故事。对将要去的人,算是一份行前手册,对不想去的人,也可以当作是一次云游览。

  涠洲岛以及其附近的斜阳岛,整个都属于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这就是我说的本质。它作为“网红岛”的基础是地质公园,因此岛上的各种地貌,除了作为“网红打卡景点”出现之外,其实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向我们讲述这座岛的演化故事。

涠洲岛诞生记

  在讲涠洲岛的故事之前,我们需要先讲讲板块的概念。

  众所周知,地球的地壳并不是一整块,而是分裂成了许多个小块,这些小块被称为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要么相互碰撞,要么相互分离,所以板块边界上是比较危险的,这里的地层受到的压力或拉力比较大,自然就比较脆弱,因此这里地震和火山频发。

  比较著名的板块边界就是太平洋的板块边界,这里地震和火山活动极为频繁,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环之称。日本地震火山如此频发也就是因为它位于这个边界附近。

   

  全球大型板块分布以及地震(红点)和活火山(黄三角)分布图  

  (图片来源:USGS)

  但是在这些大型板块之内,还存在一些小的板块,它们在相互拼合形成大板块之后,其活动性虽然比还未拼合之前大大减弱。

  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们不活动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边界依然存在,以又深又长的断裂的形式存在,这些断裂可能一直扎到地壳之下的地幔中去了。因此,在这些断裂附近,一旦条件适合,它们还会重新活动起来,表现在地表就是地震和火山了。 很不巧,涠洲岛附近就有这么一个深大断裂——红河断裂。

  红河断裂是印支板块和华南板块的边界,其中的一个分支断裂可能向北穿过了北海湾,并穿透了海南岛。这个断裂可能下达地幔层,而恰好,根据科学家研究,在海南岛下方的岩浆比较活跃(有人认为在此存在着一个地幔热柱,海南地幔柱,简单理解就是地幔的一部分物质上比其他地方要热一些,热了自然上涌,形成了一个岩浆柱,顶到了海南岛的地壳之下)。

  地层薄弱带遇到了地下的岩浆,嘭!火山爆发了。所以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北部有大量的火山地貌,其中不乏活火山,这些火山地貌也非常有特点,还评上了世界地质公园——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去参观一下。

   

  红河断裂与火山示意图。仅为示意图,具体断裂及火山位置并不准确。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底图来自谷歌地图)

  涠洲岛就位于红河断裂的北部边缘,有科学家认为这里也有一个断裂的分支,在海南的火山活动时,这里也会随之活动,这就是涠洲岛形成的基础条件。

  而涠洲岛的故事则开始于大约200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在这时,涠洲岛和斜阳岛还在一起,它们还是海陆交互的岛屿,海平面上升时就被淹没,海平面下降时就露出为陆地。

  但到了大约70万年前,涠洲岛原本的陆地下沉,这里变成了海洋。但与此同时,这里也开始发生海底火山喷发。根据对当地地层的研究,科学家认为这里发生过5次以上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岩浆在这里堆积,让这里越来越高,成为了一个海底火山。

   

  若我们能回到过去,就会发现当时涠洲岛的火山喷发可能比很多现代的海底火山喷发还要壮观得多  

  (图片来源:Flickr/Pierre Markuse

  到大约26-20万年前,由于整个地球都进入了一次被称为末次冰盛期的大冰期中,即使是夏季,厚厚的冰层也覆盖了大约8%的地表和25%的陆地面积(现在分别为3.1%和10.7%),这导致大量水体被封冻在冰川中,海平面由此下降到了比现在低125米的地方。这导致涠洲岛以一个火山岛的身份第一次露出海面。

   

  末次盛冰期海平面地图,北部湾几乎整个都变成了陆地  

  (图片来源:wikipedia)

  而等到距今8000年左右,全球气候转暖,原本覆盖地表的厚重冰层迅速消退,海平面一下子又长了起来。根据研究,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6~7米左右,海浪拍打在岛上塑造出了一系列海蚀地貌,我们至今仍能看到。

  同时,由于气候温暖,珊瑚礁也开始在岛屿沿岸的浅海边生长起来,而且即使是现代,它们依然在涠洲岛的海边生长着——珊瑚礁的痕迹,现在岛上处处可见。

   

  涠洲岛海面之下的珊瑚礁群落,由于气候变化,它们已经面临了多次白化危机  

  (图片来源:Mohamed, Hala & Chen, Yimin & Abd-Elgawad, Amro & Rongshuo, CAI & Xu, Changan. (2021). The Unseen Drivers of Coral Health; Coral Microbiome; The Hope for Effective Coral Restoration.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31. 10.15244/pjoes/141044.

  到了大约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速度变缓,海浪带来的一系列沉积物有机会堆积起来不被淹没了,于是围绕涠洲岛的诸多沙滩开始形成,岛上的潟湖也开始形成。这些景观我们在岛上也都能看得到,后面会具体描述。

   

  涠洲岛主要地区及景点示意图

  (图片来源:谷歌地球)

上岛看什么?

  在了解了涠洲岛的形成简史之后,我们就大致知道该看什么了:火山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简单来说,主要就是沙滩)、生物礁地貌(珊瑚礁)。这也是涠洲岛能作为一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底气之所在。

  火山地貌

  无论是官方宣传里,还是网上的热评中,对涠洲岛的形容最多的就是火山岛了,如果加上定语的话就是中国最大也是最年轻的火山岛。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登岛之后会感觉整个岛地势起伏其实并不大,放眼望去基本上都是平地,完全没有火山锥的迹象。所以会跟我们想象中的火山岛不太一样。

   

   

  我们期待的火山岛可能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pixabaymaxpixel

  在很多资料中,都会介绍这里的火山因为年轻,所以火山锥保存的比较完整,但是到了岛上却不见踪影。

  那么火山锥在哪里?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可能性,你就站在锥顶上,所以才会看不见火山锥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整个涠洲岛,与其说是一个火山岛,不如说是一个破火山口岛——注意这里的破,不是在说岛子很破。破火山口是一个专有名词,就是形容这个火山口不完整了。

  而这个破火山口,就是很多游客的第一站——南湾街。南湾街是整个涠洲岛人气最旺的地方了,这里一到晚上就是岛上最亮的一条街(可能因为整个岛也就这一条街的原因吧),月牙形的南湾沿着海岸的一溜都是吃喝玩乐的地方,当然提供给游客住宿的酒店也不少。

   

  南湾街夜景,这是岛上最热闹的地方了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南湾其实就是火山口。如果用高程数据重建一下涠洲岛,并把涠洲岛的高度稍微突出一下,大家就能看出端倪来了。所以在吃吃喝喝之余,你就是在逛火山口。

  另外,在岛上还有一个火山口,位于横路山附近,但由于其海拔仅有52米左右,且被风化后又被植被覆盖,所以已经并不明显了。这两个火山口看上去都死气沉沉,不过根据研究,它们可能在大约7000年前还有过活动,所以这么算起来,其实我们是在与活火山的火山口进行零距离接触。

   

  (图片来源:谷歌地球制作)

  当然,除了火山口地貌之外,我们在岛上还能见到大量的看上去非常细腻的地层,它们分层明显,大多出现灰黑色。其中的一些就是火山凝灰岩,就是火山爆发后炽热的火山灰沉淀下来形成的一种沉积岩。

   

   

  这些一层层的薄层地层中记录着一次次火山爆发事件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如果找一层黑色的地层仔细看,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的火山角砾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即使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仅仅是这些层理清晰的地层线条,搭配上绿树和阳光,也是不错的视觉享受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除此之外,在涠洲岛,还能见到火山弹等火山爆发地区常见的地貌,这些火山弹其实是火山爆发时,喷上天的岩浆在空中半冷却后砸到地面的产物。不过这东西,基本上只要是个火山地质公园都能见到,没什么稀奇的。

  海蚀地貌

  从火山地貌来讲,涠洲岛其实能看的并不多,毕竟更壮观的火山地貌,比如玄武岩、六棱柱等这里是没有的。但是海蚀地貌绝对是涠洲岛上的一大亮点,而且还有许多很好的景点可供游玩。

   

  有些地区的火山地貌有密集的玄武岩六棱柱,构成了壮观的景色,位于英国的巨人之路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很可惜,涠洲岛没有  

  (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海蚀地貌中,规模最大的要数海蚀崖了。在涠洲岛,就有一死一活两处海蚀崖。

  我们先说说活的海蚀崖。在涠洲岛南端有一个鳄鱼山景区,这里就是活海蚀崖的最佳观景地点。

  海蚀崖的形成过程很好理解,当海浪拍打海岸的时候,在海平面附近的拍打力道最强,会使海平面附近的岩石向里凹进去——这就是海蚀凹槽或海蚀穴了。随着海浪的拍打,不管是海蚀凹槽或海蚀穴都会越来越大,当这些空洞扩大到临界点以后,空洞上方的岩层就会垮塌下来,形成新的陡峭的海蚀崖。

   

   

  海蚀崖形成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鳄鱼山景区的活海蚀崖,高潮线附近的悬崖被侵蚀出了凹槽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扩大到可以站人的海蚀凹槽,再继续扩大就离崩塌不远了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地下是已经倒塌的崖体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另外要说一句,海浪的直接拍打力量并不是破坏海岸岩石唯一的力量——空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不逊色于海浪。

  在岩石中会天然存在许多孔洞或裂隙,海浪拍打时会压缩孔洞中的空气,这些高压空气会不断压裂孔洞或裂隙,使其不断扩大。这也是涠洲岛海岸上还有很多垂直向上的海蚀洞的原因。目前,这里的海蚀崖依然在处于不断后退中,我们在沿途的海滩上就能看到许多垮塌下来的巨大石块。

   

  鳄鱼山景区活海蚀崖全貌,沙滩右侧的黑色岩石都是早已倒下但却尚未被侵蚀完毕的岩体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另外,在五彩滩附近,也存在很好看的海蚀崖。由于那里地层几乎水平,当海浪侵蚀崖壁后,会把水平的地层切割得非常漂亮,有点类似美国亚利桑那州朱红悬崖的意思了。

   

  美国亚利桑那朱红色悬崖  

  (图片来源:wikipedia)

   

  Emmmm……颜色当然比不上,但是曲线有这种感觉了吧?要是遇到个日落日出,把海面的颜色也拍进来也能成为一张很漂亮的风景照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说完了活海蚀崖,再来说说死海蚀崖。涠洲岛的死海蚀崖就在南湾街后,其实这就是因为海平面下降,导致高潮都打不到这里了,所以这里的海蚀过程就停止了。但是一旦海水涨上来,它又会活过来。

  结合一下前文说的涠洲岛演化史,大家猜猜这个海蚀崖形成于什么年代?

   

  远眺南湾死海蚀崖,图中箭头指出的露出岩石的地方都是,可以跟建筑对比一下,其高度约为30-50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与海蚀崖一起出现的往往还有海蚀穹或海蚀柱。这也很好解释,在岬角地带,因为岬角是突出的,所以当海浪打过来的时候,很大部分海浪会绕过岬角,达到岬角后面的崖壁上,从而在崖壁上打出海蚀穴,当崖壁两侧的海蚀穴贯通,于是就形成了海蚀穹,要是海蚀穹扩大垮塌,就形成了海蚀柱。

   

  海蚀穹和海蚀柱形成示意图  

  (图片来源:NPS

  所以岬角 海蚀穹 海蚀柱 海蚀柱消失,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几年有新闻报道说《冰与火之歌》取景地的蓝窗垮塌,前不久又有青岛石老人海蚀穹垮塌的消息,很多人在网上哭丧一片,其实完全没必要,都是自然进程嘛。

   

  蓝窗坍塌前后对比  

  (图片来源:wikipedia)

   

  青岛石老人坍塌前后对比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而在涠洲岛,海蚀穹——是没得看的!但是我们可以欣赏一下海蚀柱,也就是南湾附近的猪仔岭。

   

  猪仔岭  

  (图片来源:wikipedia)

  另一个可以观赏的海蚀地貌就是波切台了,这个又叫海蚀平台,就是随着海蚀崖的节节后退,海浪将原本海蚀崖处的岩层打磨得非常平坦后形成的一个小平台。一般这种平台是向海倾斜的。在涠洲岛五彩滩附近东侧的海岸上,波切台非常好看。

   

  涠洲岛上的波切台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海积地貌

  所谓的海积地貌,其实就是海浪堆积产生的地貌。最常见的海积地貌当然就是沙滩了。涠洲岛最好的沙滩在东北部,这里处于波影区。这里的大浪来自西南,而涠洲岛成了一个障碍物,挡住了这里的波浪,使其在岛屿东北部影响变弱,于是细颗粒物质纷纷在这里沉积形成了细腻的沙滩。

   

  虽然整个岛都被沙滩环绕,但南侧的沙滩砾石多,珊瑚碎片多,比较粗糙,而东北部的沙滩则比较细腻  

  (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由于我的旅行时间比较仓促,来不及到东北部的沙滩游玩,所以具体情况实际上并不清楚,但是从卫星地图上看,这里人少沙滩长,是体验海岛沙滩的好地方。

   

  蓝桥附近的沙滩看上去就已经比较细腻了  

  (图片来源:wikipedia)

  另外的海积地貌叫做连岛沙坝,位于南湾街附近的猪仔岭处,猪仔岭后面也有一个波影区,海浪的力道被减弱,所以携带的沉积物会沉积在此,于是形成了连岛沙坝。

   

  (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珊瑚礁

  正如前文所说,大约7000年前开始,这里气候温暖,所以沿着海岸的浅海处生长了许多珊瑚。不过涠洲岛的珊瑚礁并不需要下海就能观察到——随便找一个海边散散步,就会发现海岸上堆积了很多白色的珊瑚残片,它们其实是不同珊瑚的尸体被海浪带到岸上的。根据研究,这里的珊瑚包括枝状和葡萄状鹿角珊瑚、枝状蔷薇珊瑚、滨珊瑚、菊花珊瑚、蜂巢珊瑚等多个种类。

   

  海滩上的珊瑚碎片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在长年累月的生长中,这些珊瑚碎屑甚至已经堆积成了比较坚硬的岩层(准确来说,它们还算不上岩层,只能算是沉积物),这些“岩层”压得严严实实的,如果再过个几百万年,它们经过进一步的压实之后就会变成生物碎屑灰岩。

  很多情况下,灰岩的形成与生物活动紧密相关,比如去年比较火的贵州机场的生物化石洗手台,那就是奥陶纪时期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灰岩——所以我们其实正在看到的是形成中的灰岩。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见证了历史?

   

  这些白色的都是珊瑚和贝壳,主要是珊瑚碎片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当地人也没有浪费这种材料,将其切割后支撑了条石、砖块等,在前往天主教堂的村落间和鳄鱼山景区的台阶上,都能看到这些珊瑚的残骸。

   

  鳄鱼山景区的台阶就是由这种材料切割制作的,包含大量珊瑚碎片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当地村落中砌墙的也是这种材料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拉近了看,填砖缝的还有大块珊瑚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砖石中的珊瑚碎片与长出的蕨类相印成趣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这里当然也有活着的珊瑚,其中在岛屿东北部的海面下生长的最为繁盛,我不确定当地有没有潜水项目,如果有,这些珊瑚礁将会是极好的景观。

总结

  总结一下,涠洲岛的本质是一座国家地质公园,如果抱着打卡“网红景点”的态度去,可能还得要碰上个好天气,不然结果可能会让你有些失望。但如果抱着参观地质公园的心态,有了这篇算是半游记半行前手册的文章,你可能将会收获一场打卡不同地貌的知识之旅。

  编辑:郭雅欣

科普中国官方网站: https://www.kepuchina.cn/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