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细菌与肿瘤的关系,对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研究较多。
幽门螺杆菌是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罗宾·沃伦(J.Robin,Warren)和巴里·马歇尔(Barry,Marshall)从一个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中首先分离到的。它是一种呈S形或弧形弯曲的革兰阴性杆菌,菌体一端的鞭毛可以使细菌方便地穿过胃粘膜而定居至胃上皮细胞,又能产生大量尿素酶,分解尿素在菌体周围形成一股碱性的“氨云”,可以抵抗胃中的酸性环境,免受胃酸杀死。
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自然宿主,人群感染率很高,全世界人群感染率高达50%。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人与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这种病原菌是通过人群的消化道,即“口—口”、“粪—口”传播的。我国是幽门螺杆菌高感染国家,可能与共用食具而经“口—口”传播有关,如母亲将食物嚼碎再喂婴儿的习惯也增加“口—口”传播的机会。
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发生于胃、十二指肠。Hp主要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在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居各类癌症的第一位。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胃癌发生率在一些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的人群中较高。而直肠癌、食管癌、肺癌等其它肿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间无明显关系,从而反证了幽门螺杆菌对胃癌的致病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幽门螺杆菌列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研究显示在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69%-95%;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胃癌发生率为2.3%-6.4%。
幽门螺杆菌还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因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中这种淋巴瘤的发生率比未感染者要大3.6倍,根治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就能使这种淋巴瘤的发生率降低或能使该瘤的发展过程得到控制。另外,在分类学上和幽门螺杆菌亲缘关系很近的同属菌猫胃螺杆菌和鼬螺杆菌都能在小鼠中引起类似的病变。
不过,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癌亦发生于一些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证据的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对胃癌发生的危险性究竟有多大的影响,证据尚不够充分。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胃癌发生率与社会经济状态呈负相关,都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在美国,非洲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人的发生率高于白种人。已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之间存在着地区分布性的相关。然而,胃癌男人比女人高发,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两性间并无差别。据报道,某些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但胃癌发生率低。这些情况都表明: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外其它因素在胃癌危险因素中亦很重要。
病毒肿瘤的形成机制 传染病是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
|